撰文:聞如
喜愛舞蹈、跨媒介表演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相信在藝術中,人人都可找到一片自由的心田。
文章原載於《藝術當下》https://www.artisticmoments.net/
=================================
從「好嘈」到「舞出香港故事」
「十幾年前,香港幾乎沒有人知道什麼是踢躂舞。」Eve 和 Ken 回憶起創立 R&T 的初衷,「當時在學院畢業後,還未有一個本地的專業踢躂舞團。」
2000 年代初期,香港的舞蹈圈對踢躂舞還非常陌生。作為一種起源於美國的舞蹈形式,踢躂舞在過去以其獨特的鞋底金屬聲響和爵士音樂背景走紅,但這種風格與香港的主流舞蹈文化似乎格格不入。Eve 笑說,「好多人第一次睇踢躂舞,不知道原來是玩節奏,以為只係一堆『嗒嗒聲』。」Ken 說,大部分觀眾不知道到底在跳什麼,「對踢躂舞的印象就是『好嘈』。」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踢躂舞的魅力,他們積極推廣,除了恆常的課程,也在學校、社區舉辦體驗活動和演出,逐步將這門藝術介紹給香港的大眾。但如果觀眾沒有踢躂舞鞋,如何參與體驗?「我們設計了可以套在普通鞋上的『金屬片鞋套』,讓觀眾也能感受踢躂舞的樂趣。」Eve 提到這段經歷時,語氣中充滿自豪和快樂,「當時我們很多朋友特地來幫忙製作鞋套,弄到舞蹈室像工場一樣,想起來,場面真的好好笑,但好感謝他們。記得看到小朋友和家長們穿上鞋套,就忍不住要踢踢躂躂,那時的場景,真的很快樂。」
他們也開始創作有故事、容易讓觀眾理解的歌舞劇,並嘗試在作品中融入本地元素。「比如《舞出鵝頸橋》裡有打小人的聲音,《拍拍大排檔》裡有不同的廚具敲擊聲,將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節奏與踢躂舞融合,希望讓本地觀眾感覺與踢躂舞有更多連繫。」Eve說。「其實有戲劇情節的踢躂舞劇,排練時間比起純粹舞蹈演出要長很多,但因為觀眾喜歡,只要時間容許,我們都會繼續做。」
在 2010 年首次舉辦的「香港踢躂節」,是R&T,也是本地踢躂舞的里程碑。現在這個大型活動每隔一到兩年會舉辦一次。除了香港舞者外,更會邀請國外的踢躂舞者來參與演出及舉辦工作坊。作為創團人及藝術總監,Ken 每一次都會參與其中,不只是在幕後,更會作為舞者參演,也在當中看著本地舞者的成長:「每次交流,我們都能學到很多,這些經驗也幫助我們改進自己的教學和表演。」
聲音的追求:打造完美的舞台與舞鞋
踢躂舞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舞鞋與地板撞擊後產生的聲音。而一般場地的舞台地板往往不符合專業踢躂舞的要求。「剛開始用的舞台地板是表演場地提供的,因為裡面有金屬架,以及木材質地關係,踏上去跳舞會有刺耳的金屬雜音,共鳴聲也不通透,有一種悶悶的低沉感,喇叭放大後非常明顯,」Ken認為是「完全不能接受。」為了在香港這樣的環境下找到合適的舞台地板,他們下了不少苦功。
他們決定自行研究製作專屬的踢躂舞地板。這十年多來,從材料選擇到結構設計,他們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與失敗。「很感謝強哥,我們的舞台佈景和道具製作人,這些年一起研究,發現像樂器一樣,地板需要有一些中空和開放的洞,加上一些EVA膠(乙烯)作連接,才能讓聲音傳出來更通透和清脆。同時,木材的厚度和密度也有影響。外國團體有些會用高質的橡木或楓木,但成本太貴了,我們只好再找替代品,如木糠板,」Eve 解釋,「每一次表演我們也在不停調整。」
現在,R&T 的專用地板已經成為他們的標誌之一。每一塊地板都是經過多次改良後的心血結晶;可惜,這些特製地板壽命很短,因為香港濕氣重,隨著時間過去,木板會受潮,聲音的質感大大下降,只能更換。「若是較大的場地,如上次十周年演出在尖沙咀文化中心劇場,整個表演區也需舖設特製地板,但其實只能用半年至一年。但沒有辦法,沒有地板就不能演出了。」Ken 補充。若在戶外演出,見到臨時搭建的木板舞台,很可能就是踢躂舞的表演了。
踢躂舞鞋也在不斷改變。Eve認為,「對踢躂舞者來說,除了地板,舞鞋就是最重要的樂器。舞者可以要求鞋匠度身訂造,鞋頭需要加厚 (load-up)多少,鞋底金屬片的鬆緊度,鞋踭的高度等等。不同的要求,跳出來的聲音也會不同。這方面日本人的出品就做得很仔細,著上去超級舒服,聲音也很清脆,甚至還有修復的服務。初學的舞者則多數會買一對現成的鞋,當真的決定要跳下去,才會去度身訂造。若是小朋友,腳會隨著成長而變大,也會換三至四次。」那香港有沒有人製作踢躂舞鞋?「現在沒有,香港的市場太小了,日本有人製作踢躂舞鞋,是因為多人跳踢躂舞,也有很好的技術。現在其實從內地買一對現成的踢躂舞鞋只是幾百元,但質素不知道如何。」
在高壓城市中尋找藝術出路
缺乏新血,亦是本地踢躂舞發展面對的挑戰。儘管踢躂舞在歐美、日、韓、台等地區已有成熟的發展,但在香港,它仍然是小眾藝術。「外國與香港參與踢躂舞的人數比例應是差不多的,只是因為外國人口基數比較多,舞者也相對香港人數要多,」Ken描述著他對兩地行業情況的觀察,「認識有一位香港的踢躂舞者去了日本,可以只靠兼職打工維生,剩下時間再精進自己的舞技,但在香港很難做到,生活成本太高。」
另外,Ken也指出流行文化風潮的影響,「很多家長會看著現在流行甚麼,而決定讓小朋友學甚麼,而年青人亦非常受流行文化影響,例如身邊的人喜歡KPOP,他們也會跟著去學。」Eve 指,「其實有很多從小培養的學生,本身也很有潛質,也很喜歡跳踢躂舞,但多數在中學至大學時期會離開,也有很多在疫情後隨家人離開香港。」
雖然現實環境有許多限制,但香港的年青一代在學習踢躂舞方面亦有優勢。「其實比起以前,現在小朋友因為很多會學樂器,在學踢躂舞的過程中,會更加容易將舞蹈與音樂連繫,因此也能投入其中。」
Ken說,美國的舞者可能只需接一個長期的演出,便足夠養活自己,放工後的時間便可以做創作,但在香港,若要全身心做藝術,礙於經濟環境,在時間上是很有限的,「因此我們盡量讓年輕舞者教班、創造表演機會,持續地跳舞。香港有很多五光十色的引誘,要專注於藝術十分困難,所以很尊重香港在努力的舞者。」
踏響未來:香港踢躂舞的希望與傳承
儘管面對種種挑戰,Eve和Ken仍然對香港踢躂舞的未來充滿希望。他們的堅持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藝術追求,更是為了在這座高壓城市中為熱愛舞蹈的人們創造一片可以自由表達的天地。
透過不斷創新的表演形式、本地化的故事元素、專業的技術追求以及持續的教育推廣,R&T不只是一個舞團,更是踢躂舞在香港紮根的重要力量。正如Eve所說:「每一次看到學生在舞台上綻放光芒,或是觀眾第一次聽到踢躂舞的節奏時驚喜的表情,都讓我們相信這條路走得值得。」
在這個快節奏的城市裡,R&T用自己的舞步和節奏,寫下了一個關於堅持與熱愛的動人故事。他們不僅踏響了屬於自己的舞台,也為香港的表演藝術開創了新的可能性。踢躂舞的節奏或許仍是小眾,但它所代表的藝術精神和文化傳承,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